近日,各上市银行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披露完毕,行业整体面临息差承压、信贷需求疲软、债市波动导致投资收益下滑等多重挑战。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上海农商银行(601825.SH)凭借稳健的经营策略、优化的业务结构与坚实的风险防控,实现前三季度经营业绩的韧性增长,向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型银行迈进。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海农商银行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双向增长。截至9月末,上海农商银行营业收入198.31亿元,归母净利润105.67亿元,同比增长0.78%;资产总额15580.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2%;负债总额14278.8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0%。
在业绩增长的同时,上海农商银行还努力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功能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率先兑现中期分红承诺,及时与投资者分享公司价值创造成果,至今累计分红已达188.44亿元;另一方面,洞察客户需求痛点,针对上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特点,让服务“不止于”金融,以价值创造推动服务型银行建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硬实力”实现抗压增长
从各上市银行三季报数据来看,银行业虽已传递出“暖意”,但行业分化仍在加剧。
对部分中小银行来说,债市波动拖累非息收入,叠加资产质量压力,导致业绩承压,更考验各行风险控制的水平、信贷投放的战略以及资产配置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农商银行等具备较强风险管理能力与战略定力的优质区域中小银行,展现出相对稳健的发展态势,于行业分化中彰显差异化竞争力,交出一份“稳”字当头的成绩单。
今年以来,受债市波动影响,多家侧重配置债券资产的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显著下滑,从而对非息收入整体形成拖累。而上海农商银行前三季度实现非利息净收入53.70亿元,同比增长2.24%,占营业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其中,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增长72.23%至34.58亿元,汇兑损益4.04亿元,成为非息收入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这得益于上海农商银行坚实的多元资产配置能力底座,通过动态调整资产配置节奏与结构捕捉投资机遇,实现经营效益的提升。
在负债端,上海农商银行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与期限结构优化,实现成本持续压降,存款活力显著提升。报告期内,人民币存款付息率较上年末下降35个基点,吸收存款达11376.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1%,其中对公存款增长7.71%,个人存款增长5.05%。从半年度数据来看,上半年整体活期存款占比31.4%,较年初提升0.9个百分点。
在资产端,截至9月末该行贷款与垫款总额7673.0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0%,其中对公贷款增长1.64%,存贷款规模同步提升,为业务拓展奠定坚实资金基础。
自上市以来,上海农商银行始终坚守不良率在1%以内的业内领先水平。有券商分析师指出,在不断优化的资产结构支撑下,该行资产质量稳健。三季度末该行不良率0.97%,与上期持平,三季度不良生成率0.36%,环比减少15bp。上海农商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同样表现优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49%、一级资本充足率14.52%、资本充足率16.87%,为后续业务扩张提供充足资本支撑。
“软实力”创造价值
作为扎根上海本地的金融“主力军”,“打造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型银行”是上海农商银行的战略愿景。
拆解上海农商银行的价值创造路径,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该行帮助企业客户实现商业价值,以绿色金融挖掘生态价值,以金融温度传递社会价值,为上市银行股东创造投资价值。
对公业务层面,上海农商银行以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持续深化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聚焦企业在融资、结算等方面的痛点难点,实现对公存贷款规模的稳健扩张。截至9月末,该行对公贷款余额4977.4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4%;对公存款余额5196.0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71%。
其背后,是上海农商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持续深耕。紧扣上海科创中心及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上海农商银行秉承“科创更前、科技更全、科研更先”理念,持续打造特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源涌向原创性科技创新领域。截至9月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1200亿元,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占比81.06%,精准支持中小科创企业发展;科技型企业贷款户数4662户,较上年末增长8.98%,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根据不同企业特点,上海农商银行持续推动评价体系从“看财报”转向“看成长”,针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空间装备等上海市重点产业,提供专业化行业研究与专属服务方案,打造一支“懂行业、懂企业、懂金融”的专业化队伍。不止于金融,该行还将科技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客户生态圈、产业链,以专业的服务能力与完善的服务生态,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提供有力支撑,真正帮助企业实现商业价值。
绿色金融是上海农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底色”。今年以来,该行落地了上海同业多项首单首创,实现生态资源可抵押、可变现、可融资。例如,针对水资源,落地全市首笔取水权质押贷款,创新将取水权纳入银行质押、增信范畴,充分调动授信企业节水惜水的积极性;针对碳排放,通过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方式向吉祥航空(603885)发放首笔航空运输业转型金融贷款,运用利率浮动机制激励企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针对气象避险需求,发行全国首笔挂钩长三角日气温指数结构性存款产品,助力涉农等特定行业客户有效对冲和缓释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
截至9月末,上海农商银行绿色金融资产规模达到993.49亿元,其中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3.31%,表内绿色债券投资余额较上年增加1.28%,绿色租赁余额较上年末增加27.71%,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生态富矿”。
人口老龄化加剧,已成为上海市区域经济转型不得不面对的重要命题。截至2024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7.6%。
为应对“大城养老”这一命题,上海农商银行结合老年客户需求,将服务触角延伸至非金融领域,通过“心家园”公益服务项目,为老年客户创造情感价值。截至9月末,该行已建成1033家“心家园”公益服务站、120余个老年大学教学点,开展特色活动超5000场,将健康关爱、老年大学、社区舞台等八类服务融入社区生活。
持续深化全市首家社保主题银行建设,该行借助“一网通办”云导办“虚拟综窗”,实现银行一站式办理金融账户结算和社保业务,深化便民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将金融服务与社区治理相结合,共建“十五分钟生活圈”。
作为一家上市的区域农商行,上海农商银行不仅是客户眼中的价值创造者,也是投资者眼中分红稳定、回报丰厚的标杆性银行。
今年9月,上海农商银行率先完成中期现金红利派发,以方案实施前总股本96.44亿股为基数,向普通股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241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23.24亿元,中期分红比例达33.14%,及时与投资者分享公司价值创造成果。
自上市以来,上海农商银行分红力度持续加码,累计分红已达188.44亿元,是IPO募集总额的2.20倍,远超同期A股上市银行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其上市以来现金分红比例均保持在30%以上,稳定的分红政策不仅增强了投资者信心,更体现了上市公司的责任担当。
对投资者而言,上海农商银行上市以来的经营业绩与高额分红是“共享发展”的直接答卷;对社会而言,该行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领域的精准服务是“金融为民”的生动实践——这份三季报,既是上海农商银行的一份“成绩单”,更是其价值担当的“承诺书”。未来,该行表示将继续以“硬实力”守护经营基本盘,以“软实力”拓展服务边界,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与“助推器”。
*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